|
当前位置:首页 > 内丹文献 > 宋辽金元
太古集 |
发布时间:2010/2/13 点击:3521 次 |
太古集
[宋]赫大通 撰
序 余少時在燕趙間,聞太古真人之名。然未嘗瞻拜履錫,聆謦欬之音,頗為慊恨。每一思詠風烈,如想蓬萊、瀛州方丈中人也,今適得親見真人法嗣普照。大師範君,君為人聰明,照了八窗玲瓏,其在東平之正一也,道俗贍依,風聲千里,雲集檀施,興建道場,廣殿齋廚,賓寮廩舍,才四三年已不啻數十百楹矣。一日過璧曰:圓曦所以區區成此功德者,亡他政欲推廣先師道,範俾行爾。其先師太古真人舊有《昆侖文集》,當時刊行者,蔑裂訛漏極多。圓曦以謂宗風准的、道學淵源,在則人,亡則書,蓋不可須臾離也。雖甓甃浮圖,增九級之高胄,未若心印書傳,無片言之誤。眾人徒見圓曦營建葺累之勤,孰知于《昆侖文集》補綴闕遺,改正差繆,亦頗有一日之勞焉。書已補完,子盍為之序引。璧曰:少時傾向真人風烈,以不及瞻拜履錫為恨,今得附名于文集間,蓋幸甚也!然向所得,皆傳聞語。大師實為法嗣,親炙日久,知真人之詳莫如大師。請追述真人道德風烈之一二,以實敘引,以信後人。大師因手錄行實,見示其錄。如左師俗姓郝,世居寧海,為州人之首戶。昆季皆從儒學,兄諱俊彥,舉進士第,官至朝列大夫昌邑縣令。師獨幼年穎異,識度夷曠,翛然有出塵之姿。祖師重陽真人,大定丁亥自秦適齊抵寧海,一見師即以神仙許之,後於昆侖山對眾傳衣。師自傳衣之後,亦不以得道自居。蓋自韜晦,往往乞食于真定邢洺間。過趙州南石橋之下,因持不語跌坐,留六年寒暑風雨,不易其處。童子來戲者,見其土木形骸,至以瓦石,周擁其旁,師居之晏如也。昌邑君之季女適真定,少尹郭長倩會郭夫婦偕往真定,車騎甚都道出石橋,問知師在橋下。駐車拜禮,以衣物存,慰者甚厚。師藐然若不相識,一無所受。夫人感泣,長倩嗟異,移時而去。師于世緣堅決乃爾,故能專意於道。歲月浸久,精神感格。一日至灤城南,神人授師大易,忽大開悟,事多前知,名滿天下。大安中,朝廷賜以命書:“廣甯全道太古真人”即其號也。自灤城受易之後,言人禍福,毫髮無差。且自知其壽數當七十有三,至期辭誡門人,無疾而逝。所著書六帙,實錄所載如此,然則囊燕趙所聞,猶未盡真人之所有也。序既竟,大師謂璧曰:子作先師文集序,而載正一,興造得無贅乎?余應之曰:語錄記述以傳心也,功德興建以示跡也。餘年七十有五,回首向來燕趙傳聞,如隔再世。非大師哀集遺文追錄行實,則真人之遺風,餘烈無自發明。況後學晚生,甯易知此。大師憑籍真人道蔭,興建正一功德,照耀東方。今舉之,所以聳動學人俾易知耳。古人有言曰: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在。噫!正一功德,其亦真人道蔭之典型歟。大師曰:唯唯。大師諱圓曦,前宋名相文正公之裔也。 前翰林學士馮璧序。 癸巳之夏,余自大樑北遷至銅台,聞天平有道士范公大師,道價甚高,且好賢喜事為東洲冠,四方遊士多往依之,師皆振恤不厭,遂欲一識之而未能也。巳而餘還鄉里凡二年,丙甲歲南游,聞其名益甚,因至東原,得一拜下風。其言議宏深,胸懷灑落,飄飄然非塵土中人,余敬且服,遂館于其宮踰兩旬,相與之意甚厚。將別出一編書,曰:此予師郝昆侖太古歌詩,今將重鋟木以傳子,當為我序。餘受而讀之,則已有馮丈內翰題其首。因紬繹再四,歎曰:是亦古之有道者歟,何其言之精,而理之妙也。嘗謂士大夫生而為學,則曰吾欲兼善天下,致君澤民。然志不與時偕,鮮克遂所願,幽憂憤恚,反自傷其身者多矣。所謂兼善不能,而獨善又失,深可歎嗟!彼方外之士,初無濟世心,則決然修煉,惟以壽命為事,精專篤慎,其功日新,雖不能白日飛升,亦保體完神,康強終世,與夫逐逐於外物,為虛名所劫持,耗智刓精而無補吾教者,相去亦遠矣。若今郝公幼而立志,挺挺不衰,其塊處數年,有玉潔松剛之操,一旦談玄論易,神解心融,著書立言傳於身後,而範公能發揚其師之道,使大振于時,而又刊定遺文,以開悟晚學,俱為方外偉人。故余有激而書於予,吾儕之兩失者雲是。秋八月渾水劉祁序。 先師廣甯全道太古真人郝君,遇師于寧海。傳衣于昆侖,神人授之以易,大安錫之以號略見於內翰馮公之序,不復容聲。惟是平居製作,若《三教入易論》一卷,《示教直言》一卷,《解心經》、《救苦經》各一卷,《太古集》一十五卷,內《周易參同契簡要釋義》一卷。師西來日,真定諸人已攻木行於代,歸老之後又多所撰述。至於舊集所傳,時有改定,世俗抄錄往往訛舛。欲改新之,蓋未暇也。竊惟先師之道獨得於曠代不傳之妙,粹之以易象廣之,以禪悅精微宏廓遺世,獨立法言遺論,人所願見。乃今魯愚莫辯,真偽交雜,疑惑後學,在於門人弟子寔任其責。圓曦不敏蒙賴道蔭,今得灑掃東原之正一居,多暇日,謹以師後來所正及世所未見者,點校精審,按為定本刻而傳之。敢以蕪辭冠之篇首,夫至人遠觀物無不可,故辭旨所發,務以明理為宗,非必駢四驪六抽青配白,如世之業文者,以聲律意度相誇耳。在禪學則曰粗言及細語皆成第一義,在孔門則曰辭達而已矣,又曰以意逆志為得之矣。學者不志于道,而惟華采是求,豈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之道乎向上。諸師聞師一言一句即以神仙許之,至待為方外眷屬。生平教督嚴麾斥公,足為玄門之臨濟,倘今而尚存,必能高提正令,坐斷大千。雖師子象王,且知斂避狐狸野犴,吾知其不能群矣,倒景滅沒可勝浩歎!雖然師之書故在也,試取而讀之意,必有目直而不能視,口呿而不能言者矣。歲次丙申長至日,昆侖野服嗣教範圓曦謹序。 大道恍惚從無而入有,乾坤造化自有以歸無,夫有入於無,故無出乎有,元之一氣先天地生,既著三才,浸成萬物,萬物之動有生有克,有利有害,有順有逆,有好有惡,有是有非,方而類聚,物以群分,尊卑有序,泰道將興,上下失節,覓時斯夠,臨事之始而可潛,當事之期而可躍,履霜致堅冰之至,龍戰則其血玄黃,屯利居貞訟孚窒惕,矯世以童蒙而處,申令取毒蠱而明,剛進待需柔而行,有剝出門貴乎同人,禍發基於大過,艮止之兌,說之賁華。而離麗蹇滯,而坎陷睽背也,恒久也,取薪可以固鼎,失律所以覆師,光明則海內可觀,晦跡則山林可遯。非神化靈通,其孰能與於此乎?予嘗研精于周易,刪正義以為:參同畫兩儀、四象、三才、八卦、六律、九宮、七政、五行、星辰,張布日月,度躔有無混成以為圖像述懷,應問詩詞、歌賦共一十五卷,分並三帙,以慕太古之風,目之曰《太古集》。夫太古者,“太”謂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古”謂遠古、上古、遂古、亙古,務使將來慕道君子知其不虛為者也,且夫氣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陰陽,天地之英華,陰陽之根本二氣之謂也,木龍、金虎、赤鳳、烏兔四象之謂也,六、七、八、九其數之謂也,刀圭、鉛汞生成備物之謂也,神遇氣交性命之謂也,紫府、丹宮、靈台、翠宇、瓊樓、絳闕、玉洞珠簾、玄關、陽道、地戶天門、玉液金精、黃芽白雪、真水真火、奼女嬰兒、石人木馬、九蟲三屍、金翁黃婆、芝草丹砂皆五行造化之謂也。大抵動靜兩忘,性圓命固,契乎自然,自然之道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和莫能行者,蓋情欲緣想害之謂也。人若去妄,任真超塵,離法混俗而不凡,獨立而不改,抱一而不離,周行而不怠,與仙道其庶乎。顏子有坐忘之德,孟軻有養素之功,蓋亦專於一事也。今舉其大綱,開諸異號,所謂同歸而殊途,名多而理一,示之可以益於後學,能使道心堅固,真正無私。若執志待終,則位標仙籍,永作真人,神通萬變羽化飛升矣。如是則非我門而不入,非我道而不然,然而然,然於不然而然也。大定十八年歲,在戊戌仲冬望後六日自序。 太古集卷一 [宋]赫大通 撰 《周易參同契》簡要釋義並序 教者道之所以生也,道本無名,強名曰道。教本無形,假言顯教。教之精粹備包有無。故以“無”言之,存乎道體;以“有”言之,存乎器用。體之以為無,用之以為利。若曰有形生於無形,則乾坤安從而生?用教化於無知,則真知安從而出?若夫太極肇分三才,定位布五行于玄極,列八卦於空廓,發揮七政躔次紀綱,垂萬象于上方,育群靈於下土,是故聖人仰觀俯察,裁成輔相,信四時而生萬物,通變化而行鬼神,通精無門,藏神無穴,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至於修真達道之士,用之德化十方,慧超三界,升沉而龍吟虎嘯,消息而蛇隱龜藏,一往一來神號而鬼哭,一伸一屈物我以俱忘,當斯時電激而八表騰輝,雷動而三山動色,鶴飛鳳舞,鹿返羊回,沖氣盈盈,瑞雲密密,萬神羅列,群魔遁形,玄珠迸落於靈台,芝草齊生於紫府,覺花綻放法海,淵深直入玄都,永超陸地,所謂毛吞大海,芥納須彌,木馬嘶鳴,石人唱和,此皆開悟後覺,不得已而為言是道也。用之以順兩儀,序而百物和,行之以逆六位,傾而五行亂。非夫至極玄妙,其孰能與於此乎,於是略述玄文,刪為節要雲耳。時大定十八年歲次戊戌孟夏十有九日序。 易之道以乾為門,以坤為戶,以北辰為樞機,以日月為運化,以四時為主宰,以五行為變通,以虛靜為體,以應動為用,以剛柔為基,以清靜為正,以雲雨為利,以萬象為法,以品類為一,以吉凶為常,以生死為元,以有無為教,故知教之與化必在乎人,體之善用必在乎心,變而又通必在乎神,以一神總無量之神,以一法包無邊之法,以一心統無數之心,自古及今,綿綿若存,是謂周易參同契簡要釋之義也。 天體道廣 清虛廣遠,純陽不雜 乾用德普 運行不息,應化無窮 善始嘉通 會合群靈,通理物性 義和貞固 協和濟利,堅固貞正 大妙至哉 法此行道,隨時變通 玄元聖祖 規矩後人,光澤天下 資乎萬物 眾象之宜,資取乾用 統禦雲雨 雲氣流行,雨澤施布,總及萬靈,無有壅蔽 克明初末 克明萬物,終始之道。始則潛伏,終則飛躍。可潛則潛,可飛則飛,是明達乎始終之道。 時秉六戶 陽有六則,陰有六則,健用隨時,始終如一。若不以時而用者,應潛則飛, 應飛則潛,應生而殺,應殺而生,六位不以時秉,而反害矣! 伏虎飛龍 陰伏陽飛,陽生陰殺。 式宙控宇 升降不怠,運轉無窮。 變力化功 應用之道畢,故從新為之,以漸謂之變。一有一無,忽然而改,謂之化言。 乾之為道,使物漸變者,使物卒化者,莫非資始生養萬物,總統隱顯之功。 性端命輔 乾之為用,見乎變化。變化之功,使物各正性命。性者天生之質,若剛柔遲速之別。命者人所稟受,若貴賤壽夭之屬。故知無形生於有形,有形之所累也。惟天道有形能健,而不為所累者,蓋謂秉變化而禦大器,靜專動直,不失大和。乾之為體,靜住之時,則專一不轉移也,其運動之時,正直不傾邪也。不失大利,豈非正性命之情者?邪乾能正,定物之性命。物之性命各有情也,所稟生者謂之性,隨時念慮謂之情,故以真言之存乎其性,以邪言之存乎其情,情去性存,命自歸而輔之。 保合太和 乾之為用,純陽剛暴。若無和順,則物不得利又失其正。 若能保安合會太和之道,乃能永固,使物各正性命而久長也。 利貞乃甫 貞固幹用,利益於物。 剛專柔直 內則存乎剛健,專一不移轉也。外則用乎柔弱,正直不傾邪也。 匠眾規矩 君子所以能行此道,匠成萬物,教化無窮者也。 君子自強 運用不休,終而複始,強而又壯,君子之道備矣。君者主也,子者愛也,主臨上位,愛人濟物。 學道之者,通乾用而行大利,晝夜不息,無有虧退。君子之人自強,勉力不有止息,惟施於眾。 教令可取 此明君子之人體道,用事內剛外順,靜專動直, 若雲行雨施四時,以序萬物,以生一切,群品無不周普。 地體道大 沉寶純厚,無所不載。 坤用德隆 柔和厚載,包容眾垢以順群生,通理物情猶乾之德,其德隆大。 長益群品 長養利益群靈品類,始生萬有,各得通暢。 事備曲通 順時待物,屈己伸人。 攸攸君子 柔順幹正,嘉美之功。 雌極化雄 不為事始,待唱乃和,謙尊卑光,己若進人,必人進己,先雌而化雄也。 西南不利 陰柔不立,物有所害。 東北立功 志意和同,性行柔弱,臨事決斷,不有私曲,正此義也。 秉此達彼 得正順志,利保守常。 黃委宗風 惟政是從,隨時渝變。 資生萬有 妙用宏闊,無所疏遠。 承順天聰 行不違禮,柔順不邪。 厚能載物 至順包承不亂群也。 至理無窮 居中得正,任其自然。 合弘光熾 和光同眾,俯仰不獨。 品類熙沖 和氣充滿,物得生存,言善則遷,道歸群品,始終不懈,君子之正。 實相非相 依尊履正,行命有功,返視內觀,相實非有,非相之實,實非相故。 真空不空 不居任,不造為,空真不存,不空之真,真不空故。 全其正妙 質素不奢,修仁守正。 器與玄同 清淨精潔,固志在一,恢弘博施,中正不偏,安乎得失,變通隨時,成其道果。 太 古集 卷 之 二 [宋]赫大通 撰 乾象圖 乾者為天之用,天者是乾之體。天所以清虛高遠,純陽不雜,一氣冥運,萬物化生,乃可法天之用,不可法天之體。故曰乾象而稱老陽,其數則九,謂乾為天有三畫,三因之得九,此卦重之六爻而各稱九是也。夫天之道勢如偃蓋,狀若雞卵,娶坤為妻而生六子也。 坤象圖 坤者為地之用,地者是坤之體。地所以純厚廣載,純陰不雜,二氣升降,物有變遷,乃可法地之用,不可法地之體。故曰坤象而稱老陰,其數則六,謂坤為地有六畫,象之稱六。此卦重之六爻各稱六是也。夫天有三畫,而兼坤之六畫故稱九也,惟地屬老陰而不得兼陽故稱六也。 日象圖 日者太陽之精,象離卦也,其數則七。稱少陽者,為離卦,上下俱長中虛,則短成四畫,而兼乾之三畫,故稱七數。而為少陽者,乾天之道,覆蔭萬物,清虛廣遠,純陽不雜,一氣冥運名曰老陽。日之為道雖無此大,而光明著于八方,普及天下,出則為晝,沒則為夜,故雲少陽也。 月象圖 月者太陰之精,象坎卦,其數則八。而稱少陰者,謂坎卦,上下俱短中實,則長成五畫,而兼乾之三畫故稱其八。而為少陰者,坤地之道大有所載,名之老陰。月之光明有圓有缺,出則為夜,照耀無窮,如地之大故稱少陰。夫日月為天地之子,而得兼乾,而不得兼坤,所謂子從父也。 天地交泰圖 天地交而泰,不交而否者,謂天之陽氣下降地中,地之陰氣升而天上,此謂天地交而成泰。若天之氣上騰,地之氣下降者,謂天地二氣不相交感,而萬物則有所否閉不能通暢。故天地宜交,不宜不交。萬物宜泰,不宜不泰,不泰則否。故天道十有一年而泰,十有二年而否也,一紀之年全其否泰。 日月會合圖 日月會而合,不相會合而成弦望。日則一年而行天之一周,月則一月而行天之一周。一歲之內無閏,則十有二月。月各會有所合,故曰日月隔壁謂之朔。朔者旦也,旦者每月一日,各有會合,於日之下名之曰朔。日月相衡謂之望,四分之一謂之弦,此者不相會合之時也。光盡體伏謂之晦,相近於合也。 天數奇象圖 天為純陽而有陽數,陽數有一、有三、有五、有七、有九,總而論之共得二十有五,成乾之陽數。而為奇者,謂奇為四正方而兼乎中,此之是也。天數有五,自相秉之則得奇數,故曰北一、東三、南七、西九、中五皆陽數也。陽之數一、三、五、七、九是也。 地數偶像圖 地為純陰而有陰數,陰數有二、有四、有六、有八、有十,總而論之共得三十,成坤之陰數。而為偶者,偶者為四正方而兼乎中,此之是也。故曰東八、西四、北六、南二、中央十皆陰數也,陰之數二、四、六、八、十是也。地本方,故稱偶;天本圓,故稱奇。 二十八宿加臨四象圖 天象有二十八宿,度則三百六十有五。四分度之一者,分佈於十二分野之中,而經星之常道也。所以日月五行七政為緯,迴圈周度,變化生焉,以分四維。四正之義者,東方、南方、西方、北方自得其數,同天地日月之功,有蒼龍焉,有白虎焉,有朱雀焉,有玄武焉,此者亦象春之與夏,秋之與冬也。 二十四氣加臨七十二候圖 天地定位,日月運行,八節四時,自然運轉,所以暑往則寒至,春去則秋來,而成一歲之功。歲功之內有七十二候焉,候謂應時之候,明物有自然。應節氣則五日七分而為一候者也。自立春至大寒之後,凡為一年,則有之十二次物候,自來應時之氣也。 河圖 天地奇偶之數,而成河圖則有五十有五,惟此圖書則四十五數,而遍九宮象龜之形狀,頭九尾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此自然之象也。背上有五行,而可以知來占兆吉凶,故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以為圖書。一、三、五、七、九為奇,屬陽也,四正方。二、四、六、八為偶,屬陰也,惟地數十在於龍腹,不有所顯,故存之不畫也。 變化圖 夫易之道,非神功而不可測,非聖者而不可知。故有太易,仍未見之氣也。有太初氣之始也,有太始形之始也,有太素質之始也。氣、形、質具未相離者,謂之混沌。混沌既判,兩儀有序,萬物化成混沌以前則為無也,混沌之後則屬有也,一有一無而為混沌。混混沌沌,天地日月交泰會合之時也。 五行圖 五行者水、火、土、金、木是也。凡天地之數,而各有合生於五行者,所謂天一與地六合而生水,地二與天七合而生火,天三與地八合而生木,地四與天九合而生金,天五與地十合而生土。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生成五行,五行之數可見矣。七言得之水,九言得之火,十一數而得之木,十三數而得之金,十五數而得之土,此為天地而生五行也。 天元十幹圖 天元十幹者,謂甲乙象木、丙丁象火、庚辛象金、壬癸象水、戊己象土。夫木之為體象春而生乎萬有,主魂而靈見於苗;火之為體象夏而長乎萬物,主性而神見於花;金之為體象秋而成乎品類,主魄而氣見於實;水之為體象冬而就乎萬有,主命而精見於根;土旺事加四季之正逐時而有也。 三才入爐造化圖 夫三才之道者天、地、人也,天元有十幹之屬,地元有十二支之屬,人元有五行八卦之屬,此三才。而配于支幹五行卦象之屬,而入乎虛,而出乎無,虛無之間生長成就萬物之功。不有怠倦者,因造作而必得所化,化之與造,為者本無為之化也,爐有三層十二門,火居於中,煉乎三才之真氣而合成道也。 八卦收鼎煉丹圖 八卦收歸於鼎者,謂乾象天、坤象地、震象龍發乎雷、巽象虎生乎風、坎象雲降乎雨、離象電閃乎光、艮象山通乎氣、兌象澤而悅乎物。因乾健而運,自坤順而動,得此三男三女,妙乎大用,而利於萬物。此則明,雷風雲雨電閃之屬,本自晴空而來,複歸晴空而去,故謂之鼎,鼎之為器下存於火中,煉其天地、雷風、火山、水澤而成大丹也。 十二律呂之圖 夫黃鐘之律以應十一月,用事則九寸三分,損一而生林鐘以應六月,用事則三分,而益一生太簇以應正月,用事則則三分,損一而生南呂以應八月,用事則三分,益一而生姑洗以應三月,用事則三分,損一而生應鐘以應十月,用事則三分,益一而生無射以應九月,用事則三分,損一而生夾鐘以應二月,用事則三分,益一而生夷則以應七月,用事則三分,損一而生大呂以應十二月,用事則三分,益一而生蕤賓以應五月,用事則三分,損一而生清宮。黃鐘九十分損五十七分而生仲呂以應四月,用事則生執始,執始生去滅,去滅生南事。凡自黃鐘之節至應鐘而為十二管,其有清宮、執始、去滅、南事以為律管之終,故附之於下。 太古集卷之三 [宋]赫大通 撰 乾坤生六子圖 乾卦為老陽,坤卦為老陰,因合而生六子也。乾得坤之一氣而生巽,長女也;乾得坤之二氣而生離,中女也;乾得坤之三氣而生兌,少女也。坤得乾之一氣而生震,長男也;坤得乾之二氣而生坎,中男也;坤得乾之三氣而生艮,少男也。故曰乾生三女巽離兌,坤生三男震坎艮是也。 八卦數爻成歲圖 乾卦三畫長,每畫別九之數,故知三九二十七。其乾卦重之有六畫,每畫別九則六九五十四,此者乾爻之數也。坤卦三畫短,每畫別六之數,故知三六一十八,其坤卦重之有六畫,別六則六六三十六,此者坤爻之數也。此明一陽稱九,一陰稱六,外有震、坎、艮、巽、離、兌,陰陽不等,互相推求而各有自然之數也,八卦總其數三百有六十,半之得百有八十也,象一年之數也。 二十四氣加臨乾坤二象陰陽損益圖 冬至之日一陽始生而成複卦,大寒之日二陽始生而成臨卦,雨水之日三陽始生而成泰卦,春分之日四陽始生而成大壯卦,穀雨之日五陽始生而成夬卦,小滿之日純陽而成乾卦。夏至之日一陰始生而成姤卦,大暑之日二陰始生而成遁卦,處暑之日三陰始生而成否卦,秋分之日四陰始生而成觀卦,霜降之日五陰生而成剝卦,小雪之日純陰坤卦用事,所謂損之而益,益之而損也。 六子加臨二十四節氣陰陽損益圖 乾坤二象,象天地之大用,由未盡其理者,再明日月之運行,風雷之出沒,山澤之通塞。據此六卦,三男三女所行之道,亦自冬至之日為首,以陽變陰、以陰變陽,至夏至之日為首以陰變陽、以陽變陰,陽陰錯雜,各有所變,變而通之以明化物之功,本自無為之,治出於自然而然也。 八卦反復圖 乾一,世乃有所變而得姤,二變而得遁,三變而得否,四變而得觀,五變而得剝,此者自下升上,上至五爻,變之至極。故自剝卦之後,自上變下者名之遊魂而得晉卦,晉卦之後下體三爻齊變而為大有,名之歸魂卦,他皆仿此。 乾一變(卦象),乾二變(卦象),乾三變(卦象),乾四變(卦象),乾五變(卦象),乾六變(卦象),乾七變(卦象),乾八變(卦象) ,他皆仿此。 六十甲子加臨卦象圖 夫天地之道而生萬物。貴,無過於人也,則成三才之道,而配支幹,納音為六十甲子。故有乾坤二卦則生六十有四,數則有萬一千五百二十,象萬物之數也。眾象之內,以屯為初法,此甲子有六十自相配偶,六十四卦而通萬物之情,性以存,品類之,吉凶、悔吝、憂虞、存亡得失無不備矣。 二十四節氣加臨卦象圖 起自冬至之日,以中孚有信,陽氣始生,至夏至之日,以鹹相感,一陰始長。故知卦有六十,經遊二十四氣之間,凡三百六十而成一歲之功。一年之內則有三百五十四日,積之閏余,故知自冬之日至,滿一歲度有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每一日管行,一爻六日,七分而成一卦,內有閏余,共成其數也。惟坎、震、離、兌而歸四正,不在其間者也。 五行悉備圖 五行悉備,三才眾象之宜,八卦四維之屬,以明變化之功,有類一方之,所自有生克而為順逆之時,且如目主肝,以情怒者,必可以引金。金主肺,以情哭而誡勸,因此自相感而為相克之勝負。若不以金則用火,火主心,以情笑而接之,其怒情漸去者,為相生之故也。他皆仿此,以明五行順逆相克之道也。 天地生數圖 天陽而地陰,相交而有所生,生而各有其所。天一與地四而為生也,天三與地二而為長也。凡生長之數,而天地之情可見矣。故曰:天地交而萬物通。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之故也。今則陽數一、三、五,陰數有四與二,此陽之與陰共成一十有五,陰陽各半,而成天地之道。故曰:生長而名之生數者也。 天地成數圖 地者陰也,秉天之陽氣,而可以成就萬物。終始之道,始則潛伏,終則飛躍,皆物之自然也。地有陰數六、八、十,天有陽數七與九,故地六與天九而成,地八與天七而就,凡成之數則見天地之情,其於天五與地十自相交通,共成其數者。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生長成就萬物終始之道也。 五運圖 五運所行經綸十幹而成五氣,且如甲己之年,土運時行,乃為黔天之氣也,他皆仿此,故知五行之象,象曰:五星木德,歲星行逆之時,木運行也。熒惑逆時火運也,太白行逆時金運也,辰星行逆時水運也,鎮星行逆時土運也,法此五星分佈十幹而成五運星,則有伏順遲留逆之數。 六氣圖 六氣者明三陽三陰之氣,而行十二支神,神之相對謂寅申之年,少陽主之;卯酉之年,陽明主之;辰戌之年,太陽主之;巳亥之年,厥陰主之;子午之年,少陰主之;醜未之年,太陰主之。每年之內有六氣焉,且如少陽司天,厥陰在泉,他皆仿此一氣有六十日也。 四象圖 夫四象者重明天地日月之道,六、七、八、九之數。如乾之老陽稱九,坤之老陰稱六;乾之少陽稱七,坤之少陰稱八。故知乾有六爻,爻各稱九,以四因之,爻別三十六策。坤有六爻,爻各稱六,以四因之,爻別二十四。乾陽爻一百九十二,坤陰爻一百九十二,總之得萬有一千五百二十之策,當萬物之數也。 北斗加臨月將圖 天垂萬象,以北辰為之樞機,統領眾星,無失其時者也。夫北斗七星之列,各自有方主之,則曰:魁枕參首,杓攜龍角,鬥臥巨蟹者,明知此北斗。第一星謂之魁星,第七星謂之杓星,自魁至杓凡有七星,而布南方七宮之辰也。故曰:戌為河魁,辰為天罡。凡經七辰,象北斗焉。 二十四氣日行躔度加臨九道圖 冬至之日,日行牽牛。夏至之日,日行東井。牽牛之宿,南極之星也。東井之宿,北極之辰也。自北極至於南極,一屈一伸共行二十四氣,經於二十八宿,布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迴圈九道,以明消息之功,達其升降之理者,皆日行之道備矣。日一年行一運。月一月行一周。故知日行則有盈虧,月行則有疾、有遲。日行一日一度,月行一日十三度者謂少。一十二度象一十二月,以成一歲焉。日經十有二年而行天之十有二運。月行之道即不然也,謂一年之中無閏,而行天之一十二周,有閏而行天之一十三周。故知月之細度,一日行一十有二度三十七分也,日月之行閏餘生焉。 三才象三壇之圖 夫三才者天一、地二、人三也。今則不然,所謂天在上、地在下、人立乎中,以象三才,非取一、二、三,惟取上、中、下品是也。故知上品類天之萬象,以明十幹之類是也;中品類人有萬事,此者皆自天之下、自地之上而居於中,以明八卦、五行之屬是也;下品類地之萬物,以明十二支位是也。此具三品,以證三才。易曰: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天道廣矣,地道大矣,人道備矣。天道雖廣,若不以人法之,而天道不能顯著。地道雖大,若不以人則之,而地道不能成就。惟人道獨能法則,於天地變化,于萬有興廢,於萬事者,亦自此而然也。 太 古集 卷 之 四 [宋]赫大通 撰 金丹詩 虛無之神,統禦萬靈。 先天地祖,運日月精。 列光垂象,造物變形。 推遷歲紀,應用生成。 旁通恍惚,鼓蕩杳冥。 乾坤布化,導引群情。 幽玄奧妙,賢劫聖因。 其一 宇宙之中幾丈夫,惟神惟聖法規模,無為善入群生性,獨立能開造化爐。 不逐東風吹柳絮,休教秋月照冰壺,金丹運至泥丸穴,名姓元來記玉都。 其二 五五純陽足有功,大圓乾象以為宗,降形直入蒼溟窟,混融攸躋竅漠中。 有遇坎男騎白虎,無為離女跨青龍,當期一夠三千日,鶴化烏龜石化松。 其三 紅鼠黑蛇越世奇,神仙此際泄天機,雷聲一震三山裂,日出同光四海知。 見說老人呈皓首,又聞赤子掛青衣。先生謂彼敷真理,寶刀郎君來得遲。 其四 黃羊化作白猿猴,猛虎留蹤待赤牛,兔在穴中狸在火,玄通妙處道根由。 誕靈降跡推遷運,十二春還六十秋,道氣歸身逢至友,蓬萊會上約瀛州。 其五 一七元中九六年,始知我命不由天,炎風鼎內消紅雪,偃月爐中煉瑞蓮。 斜枕曲江方睡覺,海經三度變桑田,南柯昔日黃樑夢,說與昆侖太古仙。 其六 恒星不現即如來,靜止安恬別立階,四變艮宮成妙體,返形革命達真胎。 學人悟此通心印,覺者知之理性才,解得個中弧矢意,千經萬論一齊開。 其七 三月雷轟一二聲,始知天下鬼神驚,風來乘雲勢三千,虎假龍威九萬程。 萬化門中為主宰,八紘境裏作經營,震之內象爻俱動,上德皇君具姓名。 其八 鼎器從來六有三,一欹一側一安環,金鉉玉質通嘉致,供聖養賢煉瑞丹。 風火家人能返照,變形易體改容顏,須知烹飪成新法,傳得鍾離道不難。 其九 兌家有卦號歸魂,返老延齡別有門,少女聘時須待命,長男交日見重孫。 口中安口如何說,身外有身豈可論,休道神仙無覓處,蛻形忘跡道常存。 其十 三千甲子一仙人,天地之根造化神,把握陰陽都一指,斡旋萬象統微塵。 多應父少兒還老,料想邪魔卻是真,解得神機顛倒理,壺中長是笑欣欣。 其十一 蒼龍鬥虎不曾閑,少女驅回六長男,會向黃庭頻俯仰,寧知玉戶默包含。 寶瓶頻綻紅蓮朵,獅子潛行黑玉潭,力士擒將歸洞府,萬神羅列兢來參。 其十二 八卦相乘定主賓,五行生克驗君臣,青鸞撞入火龍窟,赤鳳飛吞金虎身。 夫婦相交調律呂,父男和順得中純,皆因神氣能常守,一息沖融一寸真。 其十三 欲識丹砂分兩齊,西南北位配三奇,九陽宮裏開金戶,陰六堂前攬玉池。 銖別三百八十四,斤分十六兩須知,午前子後隨時用,萬道霞光罩玉輝。 其十四 鉛汞須分陽與陰,半斤銀合半斤金,火雲飛入牛郎鼻,霜月穿開織女心。 神水儲藏金井滿,道源澄照玉泉深,升沉顛倒明離坎,未悟之人何處尋。 其十五 日精東畔月華西,正是丹天壯盛時,二八佳人呈雅態,九三君子騁容儀。 水晶簾掛珍珠砌,瑪瑙幢懸翡翠帷,試問本來歸甚處,七星樓上不曾離。 其十六 刀圭元屬甚人家,赤鳳端眸看落霞,岸上草逢添瑞色,灘頭石遇結靈砂。 北溟幾度鋸犀角,南浦屢曾摘象牙,更有一般堪賞處,天池裏面放金花。 其十七 問雲何是最相宜,奪得神功造化時,虎踞碧潭風呼呼,龍蟠朱洞雨麻麻。 雲英散卻雷霆息,露滴成須星斗移,直待東方橫素練,彩霞捧出一輪曦。 其十八 淳風高曠世非同,不達幽微止謂空,得意詩情唯自樂,知心道話幾人通。 都緣執性迷真性,盡散淳風昧教風,一粒金丹爐內有,料無仙骨卒難窮。 其十九 陽九宮中大覺僧,擎拳端坐誦黃庭,神光射透虛空藏,瑞氣清凝聚寶瓶。 遊宴洞天呈手段,遍資法界騁威靈,從茲解得西來意,混沌之前豈有形。 其二十 學仙須是桎金丹,鉛汞將來鼎內安,用火周天依次敘,添功歲月莫盤桓。 存神先使心頭靜,養氣休令舌下幹,十二時中無懈怠,自然性命保全完。 其二十一 五氣同宮共一家,相資運斡務生涯,河車不離長安道,寶貨常留桂月華。 鉛汞混融成上瑞,神氣靈慧結丹砂,全真妙用符玄用,爛飲流霞穎彩霞。 其二十二 如何得得飲刀圭,無血羊兒是可刲,山澤氣通雲出穀,地天交泰木生梯。 坎離匹配知顛倒,龍虎回還顯悟迷,解得個中消息理,管教平地踏雲霓。 其二十三 常聽壺中金石聲,凡情除去道情生,陽神全後渾無寐,陰魂消時更覺清。 火裏生蓮猶是可,水中搏塊決然成,圓融二物常相會,穩駕雲車赴玉京。 其二十四 閑引金烏宴月宮,偶然會合便圓融,神光照徹靈空體,妙道衝開造化籠。 心識始知蝸舍客,慧眸方見主人翁,從茲啟悟身為患,不執虛名是大通。 其二十五 學道先須絕外華,修真養素屬仙家,忘情蓋為烹金液,息慮都緣桎紫砂。 一性朝元攢五氣,萬神聚頂放三花,從茲得達長生路,永向清霄混彩霞。 其二十六 出家稟意望求仙,必在真師口訣傳,爐內飛鉛常固濟,鼎中結汞永新鮮。 流金作屑銷龍骨,滴露為霜長玉涎,心鏡一磨明照徹,本來面目自然圓。 其二十七 修行休強做逍遙,莫向空房守寂寥,紫府不令群虎鬥,丹宮能使萬神朝。 游山每達青霄路,渡水常登刳木橋,采得靈芝頻服餌,何須林下掛簞瓢。 其二十八 三一壺中景異常,長眉翁坐看松篁,六銖絳彩裝金相,十二重樓飲玉漿。 白鶴樹邊頻府仰,烏龜池畔任低昂,靈童款步前來立,獻與先生續命湯。 其二十九 元氣混成清靜體,彩雲突出五方霞,金丹結就純陽子,玉液澆開不夜花。 無相門中堆白雪,虛空藏裏產黃芽,長生路上行人少,祗是仙家與道家。 其三十 天風吹綻洛陽花,六合同途意不差,閑采牡丹烹嫩蕊,靜收芍藥桎英華。 調和二物清神氣,溉濟三田餌麥麻,攜酒宴闌乘興逸,坐騎白鹿入雲霞。
|
|
|||
免责声明: 1、“西安道人阁”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丹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丹道网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丹道网”,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