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内丹文献 > 宋辽金元
太上大通經註 |
发布时间:2010/3/12 点击:3522 次 |
太上大通經註
元 李道純
太上謂無上可上,大通謂無所不通,經謂登真之徑路,眾所通行之道也。首章雲無形無體,謂真空妙理最上一乘之妙也,即太上之義。次章雲如空無相,謂四通八達無所窒礙,即大通之義也。下章雲無相無為,廣無邊際,謂大道至廣至大,至妙無窮,日用之間,頭頭顯露,此所以為經也。 先天而生,顯諸仁。生而無形,藏諸用。後天而存,所存者神。存而無體,神無方易無體。然而無體,陰陽不測。未嘗存也。運化不息。故曰不可思議。妙用無窮。 右真空一章。原道之始也。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即先天而生,生而無形之義也。《中庸》曰: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體物而不可違,即後天而存,存而無體之義也。然而無體,故運化生成而無窮也。非窮理盡性者,其孰能與於此,故授之以玄理章。 靜為之性,寂然不動。心在其中矣。感而遂通。動為之心,見物便見心。性在其中矣。無物心不見。心生性滅,心生種種法生。心滅性現,心滅種種法滅。如空無相,大象無形。湛然圓滿。通上徹下。 右玄理章。原性之元也。《中庸》曰: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即靜為之性之義。又曰: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即動為之心之義。性本靜,非心則不見。心本靜,非動即不見。因物見心,潛心見性。性寂知天,是謂通也。苟或心隨物轉,性所以忘也。故曰心生性滅。設若濳心入寂,性所以現也。故曰心滅性現。蓋性如虛空,動與不動,常寂;見與不見,常明。一切物來相撓,如片雲點虛空相似,太清還受點也。無既不受點,則湛然圓滿。我之性天亦復如是。 大道無相,故內其攝於有。養其無象,象故常存。真性無為,故外不生其心。無所用心,心故常存。如如自然,廣無邊際。無為則無不通。對境忘境,不沉於六賊之魔。我不逐境,境無幹我。居塵出塵,不落萬緣之化。我不立塵,塵不染我。致靜不動,大定。致和不遷,大慧。慧照十方,大明。虛變無為。大通。 右玄妙章。明道之理也,故次之以玄理章。《洞古經》雲:養其無象,象故常存,即大道無相之義。孟子曰:無為其無所不為。即真性無為之義。內無相則如如自然,外無為則廣大悉備。祖師謂丹田有寶休問道,對境無心莫問禪。即此義也。對境忘境,何魔之有?居塵出塵,何緣之有?緣息則性靜,魔息則心和。致靜則不動,致和則不遷。二理兼持,則圓明普照,神變無方也。 頌曰:有法悟無法,心隨法生,法隨心滅。無脩解有脩。性本無脩,脩即非性。包含萬象體,心空性寂,無所不容。不掛一絲頭。纔染一塵,即成滲漏。 右頌。言其體用也。體之則無,用之則有。所以自有法頓悟無法,因無脩勘破有脩。至於有無不立,心法雙忘,體同太虛,包羅無外,大道之理,至是而盡矣。
|
|
|||
免责声明: 1、“西安道人阁”所载的文、图、音视频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道教文化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中国丹道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中国丹道网网站”所有,任何经营性媒体、书刊、杂志、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站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丹道网”, 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3、凡本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均标注来源,由于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便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
|||